新闻中心 机构动态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员行走笔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员行走笔记
日期: 2019-09-06 来源: 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日出红光散,分辉照学崖。

——李白《早望海霞边》

        4月16日,樊阳老师和杨海锋老师继续带领我们进行人文行走。今天的路线是:四明山——黄宗羲纪念馆——余姚博物馆。

图片.png

        一早,我们先从四明山进入,在青山绿水之中徐徐慢行,走到湖心亭的位置,樊阳老师召集学员们聚拢过来,展开一张中国地形图,带领大家观察分析四明山的地理位置,引诸多文人墨客再次即兴诗作。讲解过程中不断引导学员们思考大禹陵为何在浙东、会稽山名字的来历等问题,让学员们在思考中得到启发。

图片.png

        经过前期的阅读和昨天的行走,大家对黄宗羲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日的黄宗羲纪念馆的行走讨论明显比昨天更为深入。大家先自由游览参观,陆陆续续聚集到两位导师的身边开始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从黄宗羲定律看国家税法改革,到类比现行的教育改革,从讨论学统、道统与正统,兼论无魂的教育。

图片.png

        这样的讨论在学员们的沟通群里此起彼伏。摘录学员们与导师的对话和感悟笔记,与大家共勉。

提问:一班韦显禄(贞丰二中)

在樊老师与杨老师的"启蒙"解说中,知道王阳明"心学"大改分三个阶段:

一是"格物致知";

二是"知行合一";

三是"致良知。

        这三个阶段里,最核心的应该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初始探索,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如此综合起来思考,则产生了一个困感:"致良知"与"致知"有何本质上的提升?是否就是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同为儒学继承上的根本不同呢?

 回复:杨海锋老师

从致知到致良知有何本质提升?朱熹的致知还是向外物中去穷理,阳明的致良知是向内自明本心,“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如能回到自己本心,本心中自然有天理,而不必刻意地额外地去求个天理。

提问:一班刘文凤(贞丰县龙场中心小学)

腹内草莽才学浅,墨尽笔瘦一断篇。切身参与人文行走课,幸甚至哉!感触虽深,然吾学识浅薄,故以苍白之文字聊表己心。

今日之课,吾心生几个困惑。

困惑一:阳明先生于龙场悟道,何为“道”?

困惑二:在纷繁的尘世,人们多为世俗所困,心躁动不安、茫然无措,偶遇挫便丧志,如阳明先生历经磨难后潜心悟道者有几人?

困惑三:因本人所执教的是小学,阳明先生于孩子而言一无所知,若凭借文字或图片让其感知,仅表象认知而已,仍遥远而模糊,为了让其进一步了解阳明先生,可有良策?

回复:杨海锋老师

困惑一:阳明先生于龙场悟道,何为“道”?——年谱中是这样记载的:“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其实想求阳明的那个“道”,就是求理于外了,就不合于阳明之道了。

困惑二:在纷繁的尘世,人们多为世俗所困,心躁动不安、茫然无措,偶遇挫便丧志,如阳明先生历经磨难后潜心悟道者有几人?——儒家是生命之学,重在启发生命的主体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经磨难后依然不放弃生命理想的人,这样的仁人志士其实很多,只是我们没有放眼去看(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

困惑三:因本人所执教的是小学,阳明先生于孩子而言一无所知,若凭借文字或图片让其感知,仅表象认知而已,仍遥远而模糊,为了让其进一步了解阳明先生,可有良策?——仅表象认知又何妨,教育只是种下种子,能否生根发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孟子说,勿忘,勿助长也。

 学员行走感悟分享

 二班马娟(威宁县新河小学)

        “真知一定有行,不行不足有真知。”这是阳明先生对“知行合一”最好的阐述。今天最大的收获也即在此,对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以前没有老师指点迷津时总是肤浅的认为“实践出真理”。

         其实不然,当我们真正用心去学习一件事物的时候,无论在书上看还是去实践都在同时进行着“知”和“行”。这是从杨海锋老师处得来的,从樊阳老师处也学到很多,他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总是让人望尘莫及。两位老师各有所长,但他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非常谦和与亲切,而且在行走中两位导师还在不断地切磋、不停地相互学习。让我不禁震撼,两位老师如此的博学都在不断的学,那浅薄的我通过这次洗礼后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学习呢?“知行合一”要想不断提升自己,我用心了吗?

 一班左继宏(贞丰二中学)

        阳春三月,踏足余姚,名师导引,游名贤故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览阳明故居,观其一生,本乃官宦子弟,生活富足,却执于心性,人生多舛难。参遭廷杖,贬谪黔中,蛮荒之地,孑然一身,潜心悟道,终有所成。致良知唤醒世人,知行合一教化万民,令吾辈心生敬意。一篇《何陋轩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其思想精髓与刘梦得“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堪比神似。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诸葛孔明又言:“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诚斋斯言!阳明穷其一生,志比金坚,格物致知终有悟。其心静非常人可比,其行事堪为师表。当下吾辈身负教育之重任,且能贪安逸享乐之事?有此私心,则面红耳。一时兴起,与诸君共勉。

 二班罗斌(威宁黑石头中学)

        《礼记》里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行之前,以为自己的阅读量还是很大的,藏书也还是蛮多的!但事实证明,知识的多少与藏书的多少不成比例!余姚之行,听了樊老师和杨老师的课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平时所读之书,不过是些小说散文之列的娱己之书。一天的人文行走之后,收获很大。但面对先贤,颇为惭愧!因为对他们的了解,少之又少。对于余姚,只因酷爱余秋雨先生的作品,知余姚是余老先生家乡;因王阳明与贵州的渊源,知余姚是先生故里。仅此而已,惭愧!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但中国古人也曾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今天,至少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为时也还不算太晚!

 二班周恩志(威宁双龙中学)

        人教版九年级教材选有丁肇中《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中举"守仁格竹"为反面例证,指出实验精神对"致知"的重要。文章立意倒是不错,但编者选文时是否考虑过课本的受众为初中学生,对王阳明了解的凤毛鳞角,必将会导引多数人认为守仁先生真乃天下第一傻瓜,饭吃多了才去格什么竹子。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但凡以后见到相关王阳明的文字,必顺心理定势"一票否决"。守仁先生苦矣!!所幸有法可解。

        一者教师对此当"解惑",告知守仁先生"格竹"的前因后果,穿插浅显的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之概念与区别。 二是应有千万个樊阳老师行动起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义务解读博大的国学精粹,哪怕其他的"樊老师"讲得不是很好。三者建议编者详注阳明先生生平,力却学生因之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