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人文行读课程第二站——上海博物馆,这次行走的课程设计是由参训教师按照小组形式,用时两天的时间独立来完成的。在正式行走前,樊阳老师为大家分配了小组,并指定了相应的展区及具体的范围。9个小组自行组织,一起查阅资料,讨论选题,最终完成了一份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参训的教师深度的参与行走,从一枚博物馆的菜鸟,进阶入门。
被打开的那扇门
文/黔西四中桂艳
这几天真幸福,像是一个懵懂的小孩,被樊老师带领到一个陌生的城堡里,好奇地轻轻靠近一扇扇门,推开后惊喜无比。
昨天,来到一个充满古老气息的门前。
曾经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俗人,博物馆、书法这些高雅的艺术离自己很遥远,刚刚到博物馆,我就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慌,我小心翼翼害怕别人看出我大衣下的愚昧。
赶紧微信关注,领取博物馆资料,借语音器导览,百度查阅......向一个陌生的领域进军,我们组只有 4 样展品,我却在里面站了三个半小时,这些俑也由他们是陪葬品的恐惧渐渐变得亲切起来。
那只陶狗喜气洋洋地对我说:吾乃东汉时期之欢欢,看看吾之健硕身躯,脖子上漂亮之颈圈,吾甚喜,稍后欲陪主人外出访友啦。
那个抚琴俑则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中,神情欢愉,姿态优雅,似乎我也听到了那曲《广陵散》,遗憾旁边的吹箫俑不知去了何方?还有那个藏在角落的战国青铜器也默默地举着插器跽坐,即使遭受了劓刑也默默承受,就像异国的汤姆叔叔......
终于理解语文课本上的每一个化石都会说话的道理。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一点,我还依依不舍,突然想起来,青铜馆, 陶瓷馆,玉器馆,绘画馆里是不是也有战国、东汉时期的展品,他们的情态是不是也如此呢?再累也要去这几处看看,然后在二楼果真有令我惊喜的发现,陶瓷馆里也有“听琴俑”,紧接着我又开始纠结,陶瓷与雕塑的区别在哪里?他们有交融吗?为什么让“钟子期”与“俞 伯牙”隔海相望?
一晚上我都在思考,想不通又翻起来查阅,折腾了好久不成眠。今天,我又打开了一扇门。听说樊阳老师组织这个活动已经 30 多期,想必对里面的展品了如指掌,可他却一直耐心听我们的介绍,还给予指导。
当刘老师洋洋洒洒地开始介绍 一阵后被樊老师打断了,“注意和学生呼应,问问他们 观察到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激发他们去思考”, 刘老师谦虚地接受并马上调整,不 愧是应变能力强的老师,我也恍悟“我们不是导游,我们是做课程,应该想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怎样开展这样的行走活动”。 走了一圈下来,收获颇丰。
“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垫脚、蹲下、转圈等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然告诉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可以 一起查阅”
“介绍要有主题,要有重点”
“要让学生学会迁移比较”......
脑中闪过一个画面,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的海水里,樊老师拿着一个鱼篓,正在示范抓鱼,而他旁边许多人正在学习。
活动结束了,我并没有惯常的如释重负,心里仍然装着许多问题。“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反对俑殉葬吗?战国时期不是奴隶地位极低吗,为什么他们的深衣与其他阶级无区别?他们头上那一方形小块是什么?还有展馆存放陶瓷和雕塑的原则是什么?两天的博物馆之行下来,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大门,太多的问题前仆后继地涌现出来,想要找到答案。
第七期山乡教师成长计划
2017年,教师培训从一年一期,升级为一年两期。除了保留杭州汪潮教授的小学语文研习班外,还会面向各学段的语文教师开发更多人文性课程。在前几期的培训中,我们关注到写作一直是语文老师教学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地输入才能有效地输出。
11月的教师培训主题设定为“行走与写作”。在行走间积累,在经典中遨游,邀请业内诸多专家学者与乡村教师一起讨论乡土教育资源的探索问题。培训以人文讲座、人文行走、工作坊、读书会、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希望能够陪伴那些热爱阅读、渴望成长的优秀教师一同学习成长,以星星之火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
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