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久前的第二期初级“校园安全官”和第一期中级“校园安全官”培训中,参训的各地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老师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在培训结束后的反馈搜集调查问卷中,各位新晋的“校园安全官”门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后有针对性地完善、提升项目品质和执行效果至关重要!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收到了一些校长老师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幼儿园具体情况而提出的若干问题,为此,我们特别请几位培训导师针对一些代表性问题给出了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1)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我们用学习到的知识帮助他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会承担责任吗?
答:《校园安全官培训教材(初级)》第1页第一节国家法律法规明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是我国首次以民事立法的方式确定见义勇为救助行为人的责任豁免规则,既体现了法律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也反映了立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从司法实务角度讲,因法律规范具有指引、预测和教育社会公众的作用,故该规定将有效地纠正路人“扶不扶”的纠结心态,消除善意救助行为人担心被受救助人“赖上”的想帮而不敢帮的心理。因此该条款被称为:见义勇为救助人责任豁免规则的“好人法”条款。
2)请问下刘向阳队长,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比如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体验活动等。谢谢。
答:关于学校的安全教育针对学生这个群体来讲:
课程设置: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划分学段的方式落实,突出针对性。比如小学可划分为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学段。中学生可以多进行实操的技能教学。
课程内容:根据学段选取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内容。自然灾害类知识可结合小学的科学课、初高中地理课落实,应急技能类可结合体育课或军训课落实。
实践体验活动:可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通过考察家乡自然灾害概况、探究地震灾害及全球地震分布、参与社区科普宣传、模拟实验、绘制风险地图等形式,增加课程的体验感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的平台,让师生共同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建议我们的校园安全官们在自己的校园选几个(不同的年级)班级,组织小小安全员活动,每周由一个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或者课前3—5分钟的时间,提醒当天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时间久了会有很好的效果。安全教育相对枯燥,需要我们多用案例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进行知识的提炼,会让受训学生感兴趣。少进行理论灌输,精讲多练,多进行趣味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让师生掌握安全知识要点。
3)刘向阳老师:映秀小学的建筑都是防震的,可以预防八级地震,那对于映秀小学来说,是不是遇到地震,所有楼层的人都可以在地震来临的第一时间开始向外撤离?
答:映秀小学抗震设防烈度应为8度,不是8级。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也就是说震级相同,造成的破坏是不相同的。当发生地震小于这一烈度时要采取先原地避险而后组织疏散的方式;设防烈度较低的地区,平房、楼房1-2层,要第一时间组织疏散,3层以上就地避险。映秀小学设防烈度8度,设防是相对安全的,可以采取先室内避震后疏散撤离。
4)张(张宏元)老师,请问幼儿园有一位小朋友刚入园,明显感觉语言表达几乎没有,脚走路都不稳易摔(与年龄不相符),就是感觉脚有问题,与家长交流,可是家长一再回答孩子哪里都挺好!增加了老师护理难度,同时保障不了孩子在园安全。请问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
答: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无论是肢体还是心智障碍问题,老师虽发现问题,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医生,所以一定是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做出一个明确的鉴定和认定的,比如可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做一个全面检查,或者幼儿园组织集体体检时增加检查内容,如与肢体和心智、语言发育等相关的检查项目,借以对孩子做出一个科学专业的鉴定。另一反面,如果已通过专业鉴定确认孩子确实有肢体或心智发育障碍问题,并导致无法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可建议家长将孩子送去特殊学校;如鉴定结果显示孩子的肢体和心智问题没有达到无法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程度,那么可与家长协商,为孩子准备辅助工具等,以保证孩子在园的的基本安全、同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5)刘(刘向阳)队长,云飞老师好,如何更好的调动全体教师与家长参与进来?
答:教师和家长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足够的,但这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够参与到实际教学和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安全教育的“知性脱节”是普遍存在的。现阶段比较有效的办法有:一是增加教师和家长参加安全活动和演练的次数来激发热情;二是加强教师和家长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素养;三是建立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行动自觉。
6)对云飞老师提一个问题:在组织全校演练时候,我们学校全部是残疾学生,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实效?
答:特殊学校特殊对待,老师要全面主导了,重点岗位老师就要就近负责起来。